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令人尴尬却又不由自主的打嗝,酒足饭饱、吃得过急、情绪激动时,都可以出现打嗝。一般情况下,生理性打嗝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会逐渐停止,但有些人打起嗝来却不能自止,甚至因为频繁打嗝而无法入眠,令人实在苦恼。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膈肌及肋间肌的突发、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继而伴随声门的短暂关闭引起,发出短促而有特征性的“呃、呃”声,发作频率4-60次/分钟,若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我们称为顽固性呃逆。
呃逆可因进食过快、饱餐、受到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引起,通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停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很多,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而器质性呃逆又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呃逆多见于神经性脑部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等;周围性呃逆主要由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所致,胃肠道、腹膜、胸膜、膈等病变是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呃逆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与肺、肝、肾有关,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中药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辨证时可分为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逆痰阻、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证,常选用丁香柿蒂散、竹叶石膏汤、五磨饮子、理中丸、橘皮竹茹汤等方,在此基础上,辅以降逆平呃之品,如丁香、柿蒂、陈皮、竹茹、代赭石、旋复花等,以利膈间之气。
中医外治疗法在呃逆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可选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疗法、局部按摩、揿针、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等。最常用的针刺疗法可选穴攒竹、内关、中脘、足三里、太冲、公孙、膈俞。其中足三里、内关、中脘为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四总穴歌中载“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主逆气而下,其又为胃腑之下合穴,既可调节胃腑功能,泄降胃气,又可补益脾胃虚损,恢复脾胃气机及功能。而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络三焦经,而三焦经历络三焦,因此内关可调畅三焦气机,也能泄降上逆胃气。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是中焦之气汇聚之所,膈位于上中焦之间,主司中焦之气,可通过调节中焦气机达到治疗呃逆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选取翳风、攒竹进行穴位按摩,若配合深呼吸并屏气,则疗效更佳。
若是偶发的呃逆,大家可自行按揉穴位,至呃逆缓解或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若打嗝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天不能自止,则建议及时来院就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