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源起民国初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发展为著名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教育部创办的从事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医院,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了,1937年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际她以大医大义的情怀迁陕重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的新思维、新观念一时流行蔚为风潮。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学校。1912年9月,教育部首先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旧址上筹办起了第一所完全传授西医的新式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开办的专门传授西方现代医学的高等学府,点燃了以中国人自己力量发展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火种。
1915年2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诊察所,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基地和为民众诊病问药。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北京医科大学校。1927年诊察所扩充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同年,张作霖入驻北京,把当时“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医科大学校更名为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北京,改北京为北平,京师大学校又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次年4月附属医院迁址扩大,床位百余张,成为当时北平规模最大、水平先进,设备完善,国内外闻名的“平大医院”。
从1912年至1937年的25年期间,北平大学医学院著名学者教授云集,创始人是著名解剖学家汤尔和,还有中国病理学开创者徐诵明、中国皮肤学科奠基人蹇先器、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濂、创立中国第一个儿科教研室和儿科门诊的颜守民等等,培养出了大批早期中国现代医学名流栋梁和医学人才,这些人或成为中国或各地区一些学科的创始人、奠基者,或成为医学大家、教育名家,早期毕业生即有著名寄生虫学家洪式闾、著名药理学家徐佐夏、著名法医学教授林几、放射学科梁铎、妇产科王同观、耳鼻喉科杨其昌、儿科僪厉华、眼科的刘新民等等,才俊天下,名家辈出,造就出中国人自己培养的一代西医队伍。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素有爱国传统,1933年3月,日军进攻热河,中日军队在古北口激战。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吴祥凤与军委会和人民自卫指导委员会合作创办重伤医院,义务救治了300余名重伤员。1936年2月,面对日本侵略者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阴谋,吴祥凤、刘兆霖、翟之英、张之湘等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医生在著名的“北平文化界救国会第一次宣言”上签名并通电全国,抗议日本侵华阴谋,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
1937年,北平石驸马胡同,北平医学院院长吴祥凤召集同仁,与签字来西安的部分同仁合影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在北平卢沟桥发动蓄谋已久的对华侵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史称七七事变。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无情摧残,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使得中国的教育及医学事业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受到摧残,开始了艰难的重生,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根基,中国近百所大学和文化教育机构不得已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向西大规模迁徙。
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同时,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以毁灭和征服中国的文化教育的行动。7月8日,日本军队即开始有计划摧残平津一带高校。进攻天津北平的日军以抗日为由抓捕河北师范的校长和学生,7月29日,并以重炮、飞机轰炸南开大学及女中、小学,并以骑兵投弹纵火焚烧,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私立大学毁为一片废墟。随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北洋工学院也被日军驻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许多学校都成了日军劫掠和毁灭的目标,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被破环殆尽。一些有抗日倾向的爱国师生成了日军抓捕和监视对象,此时风雨如晦,人心惶惶,学生教师颠沛流离,教学研究完全停滞,华北的学校和文化机构受到了空前的大劫难。
抢救和保卫平津地区教育文化和中华文化之根基,迫在眉睫,也成为举国有识之士的共识,蔡元培等中央研究院、北大、南开、清华、同济、中央大学等校的102名校院长及文化名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军从教育文化的根本上灭亡中国的动机和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之本”的口号。国民政府也将关注和保护民族文化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和布局。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昆明改为西南联大。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中央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由于日军占据平津,汉奸组织猖獗,教育部的撤退命令只能以电报和信函形式在平津各校中秘密传达。消息传来,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吴祥凤即在自己家召集医学院的教授开会,商讨西迁办学事宜。吴祥风、王同观、王晨、蹇先器、颜守民等教授们当场签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赞同西迁,坚决不当亡国奴。由于华北陆路交通被日军封锁,尤对知识人士检查更严,西迁的爱国师生大部分只得先进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后搭乘英国客轮经大沽口入渤海,抵达山东青岛,再换火车前往西安。
1937年11月16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在西安组建正式开学,医学院与法商学院、农学院等租赁西安北大街通济坊的楼房做为教室,吴祥凤教授被任命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浴火重生,开始了在中国西北兴医办学的艰难历程。
1937年9月,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在西安通济坊创立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临汾,进逼潼关,同时大肆轰炸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奉令向汉中紧急撤退,全校师生先乘火车到宝鸡再徒步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医学院租汉中联立中学部分教室上课,借南郑卫生院开办附属诊所。1938年4月,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1938年4月,医学院迁汉中,租汉中联立中学教室教学 1939年夏,由于日军飞机频繁轰炸汉中,为保护师生安全,医学院迁往汉中东郊的马家庙,附属诊所及进入临床科实习的四、五年级学生转移至黄家坡文家庙,奉令改称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8月,西北联大五校分立,国立西北医学院独立。附属医院在文家庙修缮祠堂,修建草房,用作门诊、病房、手术室、检查室和图书馆,师生们则散居在沿汉江边各村镇农舍,来自北平大学医学院和海外及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云聚于此,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救治前线抗日将士,为民众诊医看病,潜心医学教育、研制药物,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防治地方性常见多发疾病等工作。艰难困苦,筚路蓝缕,以坚韧决绝的信念和力量开始了的汉中八年兴医办学之路,很快发展为当时西北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战区医院之一。
1939年国立西北医学院及附设医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师生们要求复校北平,教育部以发展西北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为要劝阻。1946年国立西北医学院并入西北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附设医院。6月,医学院和附属医院随西北大学由汉中迁移至西安的崇礼路(即今日西五路交大二附院现址)。1950年,奉西北军政委员会命令,医学院再度独立为西北医学院,之后几度更名为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亦随之更名,但根基始终未变,经数十年开枝散叶,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和专家遍布全国和西北地区,医德医术在百姓群众中有口皆碑,盛名遐迩。1956年医学院迁南郊,医院部分人员随迁再建新医院,起名第一附属医院,留在原址的附属医院更名为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又分出附属口腔医院。
80年代的二附院旧貌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经几代专家员工励精图治,如今交大二附院已发展为拥有4200多名教职工,其中57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设有6个专科病院,60个临床医技科室以及科研实验机构、编辑部等部门,其中建有数十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能力输出单位及省医疗质控中心等国家级临床医疗科研机构。医院现开放病床2580张,年收住各类病人14万余人次,年门急诊量240余万人次,并承担着国家防疫抗疫、抗灾救治及援外援藏援疆等重大项目和任务,成为国内学术前列、西北最具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
二附院现貌 溯源医院创建重生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历史和西北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七七事变引爆全民族全面抗战,中断了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北平的发展,西迁陕西重建,如凤凰涅槃,化身为西北医学翘楚,它存续了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和临床医学薪火,奠基了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始终担当着西北医学教育和科学的领军旗帜,书写了中国现代医学科学事业顽强发展的传奇篇章,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抚今追昔,抗战西迁是镌刻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展历史上必须牢记的纪念碑,先驱们当年坚守大医大义信念,与国家同命运,同民族共沉浮,为开发西北医学教育科研事业、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风雨兼程、赤诚奉献的抗战西迁精神将永远得到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刘铨 兰璐)